歷史背景
東漢末年,官渡大戰(zhàn)以后,劉備進駐新野(今河南新野縣)。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,因為自己的抱負沒能夠實現(xiàn),心里總是悶悶不樂,想尋找個好助手。他打聽到荊州有個名士叫司馬徽,就特地去拜訪。司馬徽說:“南陽有臥龍,還有鳳雛,您能請到其中一位,就可以平定天下了。”司馬徽告訴劉備:“臥龍名叫諸葛亮,字孔明;鳳雛名叫龐統(tǒng),字士元?!毙焓彩钱?shù)匾晃幻浚驗槁牭絼湔谡姓埲瞬?,特地來投奔他。劉備很高興,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。徐庶說:“我有摯友諸葛孔明,人稱‘臥龍’,將軍是否愿意一見?”劉備聽了介紹,就說:“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,就請您辛苦一趟,把他請來吧!”徐庶搖搖頭說:“這可不行,像這樣的人,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,才能表示您的誠意?!?
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、徐庶這樣推崇諸葛亮,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,就帶著關羽、張飛一起到諸葛亮隱居的南陽臥龍崗(今河南南陽臥龍崗)去拜訪,前后去了三次,才見到諸葛亮。諸葛亮在草廬之中向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。他說:“現(xiàn)在曹操已經(jīng)戰(zhàn)勝袁紹,擁有一百萬兵力,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(fā)號施令。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。孫權占據(jù)江東一帶,已經(jīng)三代。江東地勢險要,現(xiàn)在百姓歸附他,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??磥恚仓荒芎退?lián)合,不能打他的主意?!?
接著,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(今四川、云南和陜西、甘肅、湖北、貴州的一部分)的形勢,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,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。益州土地肥沃廣闊,向來稱為“天府之國”,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是個懦弱無能的人,大家都對他不滿意。最后,他說:“將軍是皇室的后代,天下聞名,如果您能占領荊、益兩州的地方,對外聯(lián)合孫權,對內整頓內政,一旦有機會,就可以從荊州、益州兩路進軍,攻擊曹操。到那時,有誰不歡迎將軍呢。能夠這樣,功業(yè)就可以成就,漢室也可以恢復了?!眲渎犃酥T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,思想豁然開朗。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,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,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(yè)。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。后稱此為“三顧茅廬”,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“草廬對”。
社會背景
東漢靈帝中平元年(公元184年),黃巾起義席卷長江以北廣大地區(qū),沉重地打擊了東漢豪強地主的統(tǒng)治。東漢朝廷在對農(nóng)民起義強力鎮(zhèn)壓圍剿的同時,各地地主豪強勢力也趁機招兵買馬,加入鎮(zhèn)壓農(nóng)民起義軍的行列。在鎮(zhèn)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,“豪杰并起,跨州聯(lián)郡者不可勝數(shù)。”各地的軍閥勢力紛紛擁兵自重,割據(jù)一方。經(jīng)過十多年的火拼廝殺,公孫瓚占據(jù)幽州;公孫度占據(jù)遼東;袁紹占據(jù)冀州、青州、并州;袁術占據(jù)揚州;曹操占據(jù)袞、豫二州;劉表占據(jù)荊州;孫策、孫權占據(jù)江東;韓遂、馬騰占據(jù)涼州;劉焉、劉璋父子占據(jù)益州,唯獨劉備沒有固定的地盤,率領部隊輾轉四方,先后依附于公孫瓚、曹操、袁紹、劉表等。
漢建安元年(公元196年),曹操迎漢獻帝到許都,政治上取得了“挾天子以令諸侯”的有利地位。并先后率軍消滅了呂布、袁術、袁紹等割據(jù)勢力,占領了冀、幽、青、并等州,平定了北方,大有一舉平定南方,一統(tǒng)華夏的趨勢。
諸葛亮出身名門氏族,少時就才華橫溢,超群出眾。史稱其“少有逸群之才,英霸之器,身長八尺,容貌甚偉,時人異焉?!薄度龂尽な駮ぶT葛亮傳》記載:“諸葛亮,字孔明,瑯琊陽都人也。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。父珪,字君貢,漢末為太山郡丞。亮早孤,從父諸葛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,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。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。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,往依之。玄卒,亮躬耕隴畝,好為《梁父吟》。每自比于管仲、樂毅,時人莫之許也。惟博陵崔州平、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,謂為信然?!敝T葛亮就是在東漢末年的戰(zhàn)亂年代出生成長起來的,他親眼目睹了戰(zhàn)亂給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。特別是諸葛亮隨同叔父諸葛玄南下過程中,沿途那種“白骨露于野,千亮的心靈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,同時也為后來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據(jù)、統(tǒng)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礎。
公元197年,諸葛玄病逝,年方17歲的諸葛亮失去了重要的生活依靠,同時也看到依附“外寬而內忌”的劉表很難施展才華抱負,于是毅然攜家人到南陽郡治宛城(今河南省南陽市),在南陽城西臥龍崗結廬躬耕,晴耕雨讀,隱居求志,度過了十個春秋。
諸葛亮在公元227年北伐前上書后主劉禪的《出師表》中記載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陽,茍全性命于亂世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于草廬之中,咨臣以當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許先帝以驅馳……”
戰(zhàn)國、秦漢時,南陽的軍事、政治地位非常突出。漢代南陽是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,具有重要的戰(zhàn)略地位,又是光武帝的“帝鄉(xiāng)”,是京都洛陽的陪都,政治上具有特殊地位。春秋戰(zhàn)國時,南陽就是楚國最著名的冶鐵中心,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記載:“秦伐魏,遷孔氏于南陽,大鼓鑄,規(guī)陂池,連車騎,游諸侯,因通商賈之利?!睉?zhàn)國至秦漢時,宛是冶鐵和手工業(yè)重要基地,《鹽鐵論》說宛是“商遍天下”“富冠海內”之一,有全國最大的冶鐵遺址。因此,從春秋戰(zhàn)國到西漢,南陽的經(jīng)濟實力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。文化上,南陽的文學、詩學、經(jīng)學在全國都是屈指可數(shù)的,這些在南陽漢畫像石上都得到了展現(xiàn)。南陽漢畫像石是全國最集中的地區(qū)之一,規(guī)模最大,漢畫反映出南陽當時的經(jīng)濟發(fā)達和貴族云集的程度,更加證明了南陽漢文化的燦爛和獨特。正是由于南陽有這樣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軍事、文化地位,才產(chǎn)生出范蠡、張仲景、張衡等歷史名人,才吸引諸葛亮到南陽躬耕。
南陽作為諸葛亮的起步地,決定了他的政治走向,是他實現(xiàn)抱負和理想的起點,是他人生最濃重的一筆。諸葛亮當年躬耕于南陽,不是所謂的隱居,不是一般意義上在戰(zhàn)亂時期像陶淵明一樣找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隱藏起來,而是他為后來大展宏圖作充分準備。他定居南陽,是他看準了南陽是一個政治、軍事信息的匯集地,能夠掌握多方勢力的發(fā)展走向,有利于他學習謀劃和對整個國家形勢的分析。因此,南陽決定了諸葛亮一生的事業(yè),正像《草廬對》所說的那樣,未出茅廬,已定天下三分。
諸葛亮有著偉大的政治抱負。這種抱負不是在劉備三顧草廬時突然產(chǎn)生的。他的智慧,他的政治、軍事才華是他在南陽搜集各種信息、情報和綜合分析的結果,與他選擇南陽密不可分。如果一個偉大的政治家、軍事家,光有智慧,沒有可供分析的資料、信息,他就無法掌握全局,也就無用武之地。他的這種選擇跟他當時的政治抱負和后來的成就都是一體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