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實上,劉備與諸葛亮的那番對話只能叫“草廬對”,因為劉備、諸葛亮對話于“草廬”,出自諸葛亮的《出師表》。蜀漢建興五年(227年),蜀漢丞相諸葛亮從成都率諸軍向漢中進(jìn)發(fā),攻打曹魏。臨行,他上《疏》給后主劉禪,表明北伐意圖。這個《疏》,即后人所說的《出師表》,《出師表》中,諸葛亮介紹了他20多年前與劉備初次見面時的有關(guān)情況: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陽,茍全性命于亂世,不求聞達(dá)于諸侯。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顧臣于草廬之中,咨臣以當(dāng)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許先帝以驅(qū)馳。”這段文字明確告訴我們,劉備和諸葛亮當(dāng)時對話的地點是在“南陽”的“草廬”。
《三國志》作者陳壽,確認(rèn)劉備和諸葛亮對話于“南陽”“草廬”。諸葛亮去世后,第一個全面系統(tǒng)研究諸葛亮的是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(xué)家陳壽。他在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中,全文收錄了諸葛亮《出師表》,對諸葛亮自述在“南陽”“草廬”與劉備對話未提出任何異議。此外,他還在《進(jìn)諸葛亮集表》中寫道:“亮少有逸群之才,英霸之器,身長八尺,容貌甚偉,時人異焉。遭漢末擾亂,隨叔父玄避難荊州,躬耕于野,不求聞達(dá)。時左將軍以亮有殊量,乃三顧亮于草廬之中?!标悏鄞_認(rèn)劉備和諸葛亮對話于“南陽”“草廬”之中。
劉備和諸葛亮“草廬”對話時,無“隆中”這一地名。諸葛亮自述他和劉備是在“南陽”“草廬”對話,只字未提“隆中”二字。而且,遍查《后漢書》和《三國志》,東漢時是無“隆中”這一地名的?!奥≈小弊钤绯霈F(xiàn)在東晉王隱的《蜀記》和習(xí)鑿齒的《漢晉春秋》中:《蜀記》曰:“晉永興中,鎮(zhèn)南將軍劉弘至隆中,觀亮故宅……”;《漢晉春秋》云:“亮家于南陽之鄧縣,在襄陽城西二十里,號曰隆中?!倍鴵?jù)《后漢書·郡國志》和1975年中華地圖學(xué)社出版的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等文獻(xiàn)記載,習(xí)鑿齒所講的“隆中”一帶,東漢時叫“阿頭山”。這里,我們暫不討論《蜀記》和《漢晉春秋》中兩個“隆中”之間的關(guān)系以及“隆中”與諸葛亮的關(guān)系,只是講,將東晉才出現(xiàn)的地名作為漢代事件的名稱是不確切的,將劉備、諸葛亮都不知道的“隆中”作為他們對話的篇名,顯然是不合適的。
南陽臥龍崗雖亦稱“隆中”,但劉備、諸葛亮對話之篇名,仍以《草廬對》為最妥。南陽臥龍崗亦稱“隆中”,其歷史文獻(xiàn)記載舉不勝舉。譬如,明代葉桂章《助修武侯祠宇記》云:“嘉靖乙酉歲仲冬,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陽,暇日拜武侯祠于臥龍崗,崗在郡西南可十里許,叢竹蕭蕭,古木森映……地勢四面稍下,惟中崗隆起,故曰隆中,蓋南陽偉觀也?!庇秩纾宕鞂W(xué)謨《游隆中記》曰:“跨漢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,蓋有兩隆中云。隆中者,為漢昭烈三顧孔明處。其一距襄陽城西二十里,在今伏龍山中;其一在南陽者,薄城八里,即所謂八里岡,岡勢蜿蜒如帶,高僅數(shù)丈,即其上以祀孔明,亦曰隆中。”從上述引文可知,南陽臥龍崗亦稱隆中。盡管如此,根據(jù)前面所講,劉備、諸葛亮對話于“草廬”出自諸葛亮《出師表》,為當(dāng)事人的自述,且諸葛亮、劉備“草廬”對話時還無“隆中”這一地名出現(xiàn),故將劉備和諸葛亮對話稱之為“草廬對”是最為準(zhǔn)確和科學(xué)的。